[閱讀心得]學會如何學習 — 精準學習

--

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
目錄
1.一本書解決一個問題,這本書解決如何學習
2.先來點作者背景介紹吧 !
3.摘要
4.分享我自己很喜歡,讀起來有共鳴的片段
5.總結

一本書解決一個問題,這本書解決如何學習

這本書一開始在看YT 時發現有多個創作者拍成說書的影片,就覺得也挺好奇的,尤其”精準學習”這一個詞彙也是有紅了一陣子,當然到我現在看這本書的時候,是有點過時了一些,但就像是補足之前還未看的劇的心情來閱讀的。

先來點作者背景介紹吧 !

作者背景介紹連結

他是一位景區設計諮詢行業的從業者,之後受邀各大演講,演講內容主要為個人時間管理、知識管理的課程分享。
他被評為”全國最會學習人物之一”

是一位很會學習的人,對於”學習”這件事他有一些方法,可以讓人們/聽眾/學生去學習怎麼”學習”。

摘要

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,但在這一輩子當中,我們有曾學習如何學習嗎?

整本書教人怎麼學習,書中有提到的”臨界知識”,如果讀過經濟學、機會成本,就能夠輕易了解臨界知識,他如同邊際效益的存在,當抵達臨界時透過”刻意練習”,這就是一套學習的方法。

當一本書可以解決一個問題時,這就是本好書。
而這本書可以解決的問題是不知道”如何學習”。

分享我自己很喜歡,讀起來有共鳴的片段

我們學習的時候,最難的部分不是收集,也不是整理,而是內化。

這段話是來自彭小六的引言,他講到內化這件事情是將資訊變成知識,進而變成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。
其實”內化”這個過程不容易,這裡舉幾個內化相對失敗的例子來說:

1. 讀了很多書,能力沒有提升
2. 參加了很多訓練營,能力也沒進步

這聽起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,可怕的是努力了但還在原地打轉,要解決這問題,答案就由成甲來解惑。

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。

這裡提到的兩樣一個是知識、另外一個是資訊,在訴說著,現代人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的訊息、新聞、消息…(有很多種方式可以稱呼它),作者統一把這些都叫做資訊,這些每天漫天 紛飛的就是資訊,而當資訊可以改變行動的時候,它就成為”知識”。

我挺喜歡這樣的說法的,能夠從收到動,這個啟動的過程也就是資訊轉變成知識的過程。

斜槓是結果,不是原因。

我覺得這句話,有點提醒到我,其實”斜槓”一詞也流行了一陣子,但他本質的意義卻很容易的被誤解,我自己就覺得也許一開始認識明白他,但在忙碌的生活裡,久而久之很容易忘記一開始的初衷,甚至是變質的記憶,被記憶變更的”斜槓”,這是很可怕的,如果盲目的做斜槓青年,東學一點、西碰一些,這就是多元的生活嗎?

其實不然,

斜槓,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,對他有足狗的認識,才可獲得真整的話語權。

若只是到處兼差變現,那只是能時間去換取金錢,兼差大王而已。

我們在成長的過程,便是讓我們的假設更加接近事實的過程。

這段話,作者在這想說明的應該是成長這件事,會經過一連串的行為,其中一項就是需要通過事實接著大腦解讀再假設再行動,這樣的SOP,然而在每一次的假設過程中會得到回饋與修正,讓我們的假設誤差越來越小,而縮小的過程就是”成長”。

而換個方面想,這樣的成長過程,與我們一開始的”假設”(也許可以代換成夢想、理想?)距離多遠,更加接近現實,但還要堅持著夢想呢?

人之所以改變,是因為他得到了回饋。

恩,很簡單的一句話,最關鍵就是我們之所以不改變,常常是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回饋。

生活每天都在生產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。我們的判斷來自經驗,而有效的經驗來自判斷的反思。反思,讓我們把聲或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。

這一段讓我想起,一句很舊的俗諺(?,”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天堂”,大概是有點接近的意思吧,生活處處皆學習,可以從生活中得到經驗、得到回饋,但更必須的是保持敏銳的觀察,反思獲得的回饋,才能一粒細微的沙子,窺見宇宙的浩瀚。

回顧,讓我們能夠在平淡生活中創造驚喜。

回顧這樣的功能,漸漸地出現在社群平台上,平常會使用的臉書,他經常會跳出歷史上的今天、去年的今天、兩年前的今天,同樣在google 相簿、ig,也都有類似的功能,當可以回憶起過去的日子,然後看見記憶中的圖像、文字、或是影像,對大腦會產生一種神奇的感覺,是那麼的平淡無奇但卻又充滿著驚喜。

如同 <線的記憶>記憶被人在意才能稱為回憶,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吧!

另外,作者言:回顧的作用遠不止於此,更重要的是回顧是讓我們過去的紀錄和反思價值增倍的過程,也許想起來的是平淡的一天,但都可能在未來對子己有所啟發。

我自己會覺得回頭看,可以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、走了多遠,遇到了多少有趣的冒險,我很喜歡回顧,他也是我往前繼續走的動力,(其實是回頭看發現已經走了很遠,也來不及走回頭路了,所以只能繼續往前走XD),當走得累的時候,看一下以前的走過的足跡,又會有勇氣與毅力繼續走著的。

與魔鬼共舞

這也是我認為現在的自己最需要時時刻刻警惕著的!

當我們一心求安穩,甚至是家人們更勸自己的孩子去選擇安穩的日子,這樣的想法其實對與我而言是非常可怕的。

“求安穩”本身並沒有錯,也可能是演化的過程中為了生存,我們大可能讓自己過得安全舒適和安穩,但要怎麼一直過得安穩,我們有辦法保證自己的人生一路安安穩穩嗎? 所以我認為得安穩是,我們有能力負擔環境的變化,這裡的意思是指假如生於打獵的時代,我們就要有能力去狩獵、去找到自己的下一餐,也許這餐捕到魚、也許下一餐沒有魚但是我可以到樹上找到果實食,而在現代這個時候了,我們不需要打獵,但我們仍為了下一頓飯,整個人生在努力著,尤其時代的巨變、科技倍數的成長,求職的人們若在現在的工作只是求安穩,也許很快的也難再繼續安穩一輩子的,有很多的改變在等待著這世代的人們,要有適應改變的能力,而不是只有求眼前得安穩,這樣的行為被視為”與魔鬼共舞”。

總結

書中提及的很多觀念,其實也都呼應著很多不同作者闡述的道理,道理大概也是這樣的,他是簡單不變的定義,透過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,因此在這本書當中可以感受到與其他作者相應之處,例如廣為人知的82法則、刻意練習、黃金圈思維…等,如果是第一次接觸的人,會覺得這本書乾貨滿滿的!但如果已經理解過這些的會有再複習一次的感覺。

而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”臨界知識”,我更覺得他是古人所說的開竅、打開任督二脈、醍醐灌頂,我想他們應該都是在說同樣的一件事。把這樣的觀念都融合一起,在一本書當中出現串起來,我覺得是這本書精要之處。

博客來網站連結

❤️感恩看到這裡的你,希望這篇文章有幫上你👏歡迎拍手給我鼓勵,我是甜不辣馬拉松,我們下次見

--

--

甜不辣馬拉松
甜不辣馬拉松

Written by 甜不辣馬拉松

幻想自己是貝多芬,可是敲打的卻是機械鍵盤

No responses yet